【盘点】A股汽车供应商2023年业绩盘点:价格战下营收增速放缓,盈利能力逆势攀升;半导体公司Q1业绩回升;检测设备商特仪科技获近亿元C轮融资

来源:爱集微 #概念股#
4921

1.A股汽车供应商2023年业绩盘点:价格战下营收增速放缓,盈利能力逆势攀升

2.一周概念股:苹果供应链中国大陆8进4出,半导体公司Q1业绩回升

3.特仪科技获近亿元C轮融资,系检测设备商

4.思特威:营收利润双增长 XS系列产品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

5.逆周期研发成果加速落地,裕太微开启业绩增长新周期


1.A股汽车供应商2023年业绩盘点:价格战下营收增速放缓,盈利能力逆势攀升

临近4月末,A股上市公司2023年度业绩披露进入尾声,从企业公开数据看,汽车供应链领域,受益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驱动,A股汽车供应链企业业绩同步快速增长。

需指出的是,新能源汽车已于2023年全面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为扩大市场份额,几乎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加入价格战行列,战火同时延伸至燃油车领域,导致所有车企盈利能力承压,并将成本压力向上游供应链传导。

在此背景下,2023年国内汽车供应链企业生存状态如何?本文将通过A股汽车供应链企业2023年度业绩表现试做分析,经统计,239家汽车供应链企业2023年合计营收2.6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9.08%,不及上年同期的16.62%,不过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同比快速增长。

价格战下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由于整车企业持续加剧的价格战,不免让市场担忧供应链企业业绩受到影响,尤其是盈利能力承压加剧,不过,从239家A股汽车供应链企业的业绩看,整体上,汽车产业链企业受下游整车厂价格战的影响不大,相反,盈利能力还在持续攀升。

经统计,A股239家汽车供应链企业2023年合计营收2.63万亿元,同比增长9.0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7.54个百分点;不过盈利能力却大幅增长,其中合计归母净利润达1578.09亿元,同比增长15.76%,远高于上年同期0.3%的增速;扣非净利润达1068.43亿元,同比增长26.69%,而上年同期增速为-5.41%。

可见,车企价格战背景下,A股239家汽车供应链企业的盈利能力非但没有受到影响,盈利能力整体还实现了提升。

具体看,航天智造、新国都、威孚高科3家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增长超10倍,其中,航天制造2023年度业绩大增8343.82%,主要原因是,于2022年1月启动的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合并标的公司财务报表所致;从合并报表角度分析,航天制造2023年度实际营收增速为20.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61.36%,值得注意的是,航天制造2023年新获取产品中新能源车占比55.9%,超过行业渗透率29%。

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较快的企业还有浙江世宝、玲珑轮胎、万安科技、索菱股份、无锡振华、英搏尔、中瓷电子、飞龙股份、泛亚微透、均胜电子、金溢科技、会通股份、普利特、联得装备、云意电气、长源东谷、博俊科技等企业,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增超100%。

业绩下滑的企业中,部分企业出现了归母净利润同比大跌的情况,其中,凤凰光学、厦门信达、合康新能、路畅科技、航天科技、均普智能、多伦科技、铭普光磁、高盟新材、天奇股份均同比由盈转亏。

亏损最大的前十家企业分别为美晨生态、厦门信达、ST有棵树、雷科防务、天奇股份、卓翼科技、万集科技、高盟新材、铭普光磁、多伦科技,2023年度分别亏损139077.66万元、59663.51万元、48450.53万元、44300.55万元、41498.4万元、41052.69万元、38553.04万元、34520.67万元、25934.31万元、23191.3万元。

营收方面,2023年度实现增长的企业有176家,占比73.64%,其中,营收同比增长超50%的企业主要有航天智造、中瓷电子、博俊科技、华阳变速、赛微电子、瑞鹄模具、隆盛科技、新泉股份、索菱股份,2023年度分别实现营收586003.58万元、267556.65万元、260048.56万元、32449.86万元、129968.27万元、187702.98万元、182702.46万元、1057188.36万元、125988.15万元。

另外,营收领跌的10家企业分别为飞乐音响、ST有棵树、兆易创新、星网宇达、多伦科技、安达智能、力源信息、厦门信达、武汉凡谷、高新兴,2023年分别同比下降40.82%、40.01%、29.14%、28.25%、28.17%、27.47%、26.07%、23.89%、23.42%、22.89%。

数据来源:Wind(下同)

总体经营情况乐观向好

除了业绩承压改善,经统计发现,A股239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在存货、销售毛利率、研发投入等方面也呈乐观向好趋势。

存货方面,A股239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存货合计价值4049.1亿元,同比下降6.64%,平均存货周转率由2022年的6.96次下降至2023年的5.74次;存货平均周转天数也从2022年的120.89天下降至2023年的117.03天,侧面印证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带动供应链企业出货顺利,加速企业现金流回流速度。

出货速度加快,A股239家汽车供应链企业2023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达3306.76亿元,同比增长39.58%;不过应收账款规模仍在扩大,2023年度同比增长15.13%至5463.12亿元。

销售毛利率方面,2023年达18.61%,同比提升0.95个百分点。毛利率提升,与新产品持续投放市场有关,带动整体毛利率提升。

与此同时,为保持产品更新迭代速度,A股239家汽车供应链企业2023年仍在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合计研发费用达1346.86亿元,平均每家研发投入为5.64亿元,同比增长10.23%;相应的,研发费用率也提升0.05个百分点至5.11%。

具体看,宁德时代、海康威视、京东方A、立讯精密、长城汽车、华域汽车、科大讯飞、闻泰科技、欣旺达、汇川技术等1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最大,2023年度分别为1835610.84万元、1139294.84万元、1131950.31万元、818876.75万元、805425.26万元、712158.85万元、348118.53万元、305684.67万元、271063万元、262414.76万元。

不过从研发费用率看,虹软科技、万集科技、全志科技、赛微电子、中颖电子、高德红外、安达智能、紫光国微、中科创达、科大讯飞等1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最大,2023年度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4.11%、37.02%、29.14%、27.44%、24.47%、22.45%、21.22%、18.79%、18.13%、17.72%。

也有部分企业的研发费用率不足1%,主要是力源信息(0.6%)、深圳华强(0.69%)、商络电子(0.23%)、英唐智控(0.36%)等代理分销商,创新新材(0.31%)等铝合金制品企业,浩物股份(0.52%)、厦门信达(0.07%)等汽车经销商。

值得警惕的是,伴随业绩增长,总资产及总负债也整体呈上升趋势,如上A股239家汽车供应链企业2023年度分别为3.76万亿元、2.02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1%、11.22%,总负债增速略高于总资产增速,导致平均资产负债率同比略微提升0.06个百分点至53.77%。

2.一周概念股:苹果供应链中国大陆8进4出,半导体公司Q1业绩回升

近来,受华为手机强势回归影响,其他手机品牌纷纷调整应对策略,其中,苹果公司不仅在销售策略上做调整,其供应链名单也出现了变动,近期披露的2023财年供应链名单中,中国大陆新进8家企业,剔除4家原上榜公司。

本周,产业链上的A股上市公司继续披露2024年Q1财报,半导体产业链中,多家企业实现了Q1业绩增长,部分企业甚至实现了净利润同比数倍增长,侧面反映出下游产业回暖趋势走强。

其中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于本周开幕的北京车展,不仅是车企的展示舞台,也是供应链企业的活跃场,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驾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车载显示等创新应用纷纷亮相。

苹果供应链中国大陆8进4出

苹果日前公布2023财年供应链名单,中国大陆新进8家企业,有4家企业被剔除。中国台湾供应商新进2家企业,同样有4家企业被剔除。

其中,中国大陆新进的8家企业包括宝钛股份(Baoji Titanium Industry Co., Ltd.)、酒泉钢铁(Jiuquan Iron & Steel (Group) Co., Ltd.)、中石伟业科技(Jones Tech PLC)、凯成科技(Paishing Technology Company)、三安光电(San’an Optoelectronics Co., Ltd.)、博硕科技(Shenzhen BSC technology Co., Ltd.)、东尼电子(Zhejiang Tony Electronic Co., Ltd.)以及正和集团(Zhenghe Group)。

被剔除的4家中国大陆企业为江苏精研科技(Jiangsu Gia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美盈森集团(MYS Group Company Limited)、深圳市得润电子(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mpany Limited)以及盈利时(Winox Holdings Limited)。

中国台湾方面,南电暌违多年重返供应链名单,金箭印刷集团(Golden Arrow Printing Company Limited)新进名单,而去年首度入列的联咏仅待一年后就遭剔除,其余如南亚科、嘉泽、钛鼎科技也都遭剔除。

此外,印度塔塔集团旗下的塔塔电子因收购纬创印度厂,今年也首度入列苹果供应链名单中,成为全球供应链重塑的一大象征。

苹果推动供应商清洁能源计划(Clean Energy Program Supplier)发展,即供应商承诺到2030年所有苹果相关生产活动均采用100%的可再生能源。本次苹果公布的供应商名单中,四家厂商并没有加入该计划,包括英特尔、微芯、高通以及新思科技,这四家厂商全为美企。

半导体公司Q1业绩呈回升趋势

相比近期除华为以外的其他手机品牌的业绩承压,受行业周期性影响,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已较长时间处于业绩下行周期,不过自去年Q4以来,行业呈触底反弹趋势,今年Q1半导体产业链企业的业绩表现备受关注,从本周披露数据看,半导体公司业绩整体呈走强趋势。

其中,韦尔股份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56.44亿元,同比增长30.18%;归母净利润5.58亿元,同比增长180.5%;扣非净利润5.66亿元,同比增长1476.81%。

盛美上海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9.21亿元,同比增长49.63%;归母净利润8018.34万元;扣非净利润8432.62万元。

芯朋微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2.03亿元,同比增长8.69%;归母净利润2380.46万元,同比增长16.24%;扣非净利润1601.99万元,同比增长41.98%。

华力创通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74亿元,同比增长91.53%;归母净利润131.79万元,同比下降35.98%;扣非净利润342.17万元,同比增长144.65%。

兆驰股份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41.06亿元,同比增长11.14%;归母净利润4.15亿元,同比增长8.25%;扣非净利润4.08亿元,同比增长21.95%。

莱特光电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14亿元,同比增长61.94%;归母净利润4351.16万元,同比增长85%;扣非净利润3876.99万元,同比增长106.97%。

赛微电子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约2.7亿元,同比增加41.62%;归母净利润亏损约1166万元,同比下滑175.57%。

歌尔股份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93.12亿元,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257.47%;扣非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1722.92%。

天德钰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3.45亿元,同比增长46.07%;归母净利润3252.58万元,同比增长206.02%;扣非净利润2395.47万元,同比增长133.19%。

全志科技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71.67%;归母净利润4908.74万元,同比扭亏为盈;扣非净利润1735.93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中颖电子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3.19亿元,同比增长10.3%;归母净利润2938万元,同比增长40.9%;归母净利润3117万元,同比下降8.8%。

紫光国微发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 11.41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26.16%,实现归母净利润 3.07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47.44%。

供应链在北京车展争奇斗艳

半导体产业链公司Q1业绩走强原因多样,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就是其中驱动因素之一,于本周举办的北京车展上,不少半导体产业链企业也在争奇斗艳。

其中,小米公司结合语言大模型的特点对小爱同学的人机交互形态进行了升级改造,让小爱同学可识别车前场景,甚至是前车车型等。

广汽埃安发布的首搭ADiGO SENSE AI大模型的第二代AION V SUV搭载Orin X芯片+高线程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1个视觉相机,硬件水平已经支持L3智驾级别。

商汤绝影展示了感知决策一体化的真·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UniAD;在智能座舱领域,商汤绝影还展示了两大全新座舱。

华为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乾崑,可提供乾坤ADS 3.0智驾系统、新一代鸿蒙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和云服务3.0等多项技术。其中新一代鸿蒙座舱搭载“车载千悟大模型”,基于盘古大模型、MindS pore异思计算框架、异腾AI基础硬件平台,打造200+Apps车机生态。

地平线发布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芯片,包括6颗芯片,支持低、中、高阶智能驾驶应用。其中,旗舰级的征程6P能提供560TOPS算力,最大支持24路摄像头,最高分辨率可达18Mp;支持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多类传感器。

黑芝麻智能则首次展出武当系列旗下首颗支持NOA行泊一体的单芯片平台C1236,集成了NOA域控的传感器接入、算法加速、线速数据转发、4K显示等,可达成更优的性价比。

科大讯飞全面展示星火大模型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音效等解决方案。理想、极氪、小鹏等也在AI大模型上车方面有着大的探索与应用。

3.特仪科技获近亿元C轮融资,系检测设备商

4月28日,厦门特仪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特仪科技)宣布完成近亿元C轮融资,由资阳产业投资集团领投,资金将用于新产品开发迭代等方面。

特仪科技成立于2014年,主营纳米级检测自动化智能装备,业务板块涵盖屏显、半导体、新能源三大领域,产品涵盖LCD、OLED、Micro OLED、Mini LED和Micro LED在线全制程视觉检测设备,其客户包含京东方、天马微、惠科、华星、维信诺、华为、友达、奕斯伟、华润微、三安光电等。

据悉,特仪科技创始团队曾是厦门友达光电第一批员工,负责光学及自动化检测,产业经验较深厚。

2024年3月12日,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厦门特仪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华东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合作签约。根据协议,特仪科技拟在相城经开区新设子公司苏州特仪科技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总投资超亿元的华东研发、生产及运营总部项目。

4.思特威:营收利润双增长 XS系列产品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

4月26日晚,高性能CMOS传感器芯片设计先进企业思特威(688213.SH)披露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在智慧安防、智能手机和汽车电子各产品应用领域持续深耕,加强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促进产品销售,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5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15.0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421.5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696.3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84.3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402.6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970.70万元,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

作为致力于提供多场景应用、全性能覆盖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企业,思特威坚持“智慧安防+智能手机+汽车电子”三足鼎立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高效研发的突出竞争优势,进一步优化完善产品矩阵,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在安防监控、机器视觉、智能手机、汽车电子等众多高科技应用领域,并成功构建高阶智能手机产品第二条增长曲线,助力行业向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2023年,思特威智慧安防行业合并收入实现167,133.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41%;智能手机收入89,178.7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40%;汽车电子收入29,422.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45%。

智能手机业务蓬勃发展,XS系列高端产品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

根据Yole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CIS市场规模约213亿美元,下游最大的领域为智能手机,占比约为64%,因此智能手机也成为各大CIS厂商业务布局的重要领域。

2023年,凭借着高效的研发效率以及对下游应用客户的快速拓展与紧密结合,思特威智能手机业务蓬勃发展,全年实现营收89,178.76万元,占主营收入的比例为31.21%。手机业务同比增长50.40%,主要得益于现有客户的合作不断深入以及高阶5000万像素产品在2023年首次成功实现量产出货。

值得关注的是,思特威重磅推出的高端XS系列产品以及SC5000CS等多款图像传感器新品,为智能手机影像系统带来更加出色的成像表现。其中,高端XS系列产品以先进制程工艺,不断提升产品的动态范围,持续降低噪声优化功耗,为旗舰级智能手机主摄带来出色的质感影像;SC5000CS作为0.702μm像素尺寸图像传感器,集高动态范围、超低噪声、PDAF相位检测对焦、低功耗等优势,以优异的暗光成像表现,助力主流手机市场移动影像技术迈向新高度。

据悉,目前思特威推出的数颗高端XS系列产品已实现大规模出货,不仅为公司的营收开辟出了第二条增长曲线,而且象征着公司在追赶海外领先厂商的高端产品线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智慧安防业务持续领跑,技术优势赋能高端产品矩阵创新

近年来,在新兴技术迭代更新的推动下,安防行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超高清化等方向快速发展。思特威作为全球智慧安防CIS的龙头企业,自成立之初便专注于安防监控领域的视觉成像技术与CIS产品开发,凭借完善的产品矩阵、卓越的研发实力以及快速的响应能力,继续保持全球市场领先地位,2023年公司智慧安防行业收入为167,133.0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思特威首颗1/1.2"8MP图像传感器产品SC880SL,通过大靶面增强产品感光性能,即使在超低照环境中依旧能实现出色的夜视成像效果。此外,公司推出的数颗升级AI系列CMOS图像传感器新品,集更优异的夜视全彩成像、高温成像、低功耗性能优势于一身,可更好赋能家用IPC、AIoT终端等智能无线摄像头和多摄像头解决方案,成功开启AI系列产品的迭代升级之路。

与此同时,作为机器视觉领域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公司的机器视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显著的技术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包括以智能制造、智能筛检和智能物流读码等为代表的工业制造及物流领域,以及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和AR/VR等为代表的新兴应用领域,并与大疆、海康机器人等客户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据TSR最新数据,2022全年公司在无人机、QRC读取器两大领域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消费类无人机避障市场的份额约90%。

汽车电子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

在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已形成了不可阻挡的技术发展趋势下,汽车电子市场成为CIS市场新的增长点。作为国内少数能够提供车规级CIS解决方案的厂商,公司针对车载影像类、感知类与舱内三大应用场景累计发布十余款产品,涵盖了1MP~8MP分辨率的汽车感知与影像细分应用需求。其中,公司2023年新发布的5MP高分辨率车规级RGB-IR全局快门图像传感器新品—SC533AT,集高分辨率、高快门效率、低噪声、卓越的色彩表现、优异的近红外灵敏度五大性能优势于一身,为高端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乘客监控系统(OMS)带来了更精确、可靠的舱内视觉感知能力,以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推动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发展。

目前,思特威的车载CIS产品已经在比亚迪、上汽、东风日产、长城、韩国双龙、零跑、奇瑞、广汽、江铃、吉利等主车厂量产。根据YOLE最新报告,2022年思特威在车载CIS市场已经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二位。随着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不断发展、全景环视的前装搭载率不断提升,汽车电子业务也将成为助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引擎。

高效研发创造新质生产力,产权壁垒护航领先地位

当前新质生产力概念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思特威依托杰出的研发团队,以高效的芯片研发能力研发出了多样化、差异化的产品系列,不断聚焦技术升级与创新。2023年,思特威的研发总投入超2.86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47.84%。与此同时,思特威在知识产权方面也建立了深厚壁垒,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424项(其中境外专利授权98项),助力公司研发和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思特威表示,公司将继续保持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矩阵,提高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加强与核心客户的合作,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机会,以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在智慧安防、智能手机和汽车电子领域的领先地位,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5.逆周期研发成果加速落地,裕太微开启业绩增长新周期

 近年来,在5G、WiFi 6/7、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驱动下,以太网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不过,构建以太网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却掌控在国际大厂手中,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数据,2020年中国超过92%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市场份额掌控在国际大厂手中,在车载领域,国际大厂的市占率更是超过99%。

为提升我国自主可控能力,近年来,部分本土企业开始聚焦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研发创新,裕太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太微”)即为其中代表企业之一,历经7年披荆斩棘,其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含尚未封装测试的晶圆产品)营收已从2019年的89.8万元激增至2023年的2.13亿元,年复合增速达292.26%。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裕太微研发费用为2.22亿元,同比增长63.97%,占营收比重为81.07%,不惧半导体行业周期性低谷期,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创新成果国产替代进程。

自主可控迎历史性发展机遇

以太网自1973年发明以来,已经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因其同时具备技术成熟、高度标准化、带宽高以及低成本等诸多优势,已取代其他网络成为当今世界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受益出货量激增。

其中,5G、WiFi 6/7、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驱动路由器、企业级交换机等以太网设备升级换代,根据IDC数据,路由器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37.7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46.5亿美元;另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数据,企业级交换机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25.1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35.5亿元。

另外,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升级换代,也将加速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出货量增长,同时也为本土芯片企业导入下游市场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相比如上市场,价值量更高的汽车市场正成为国产替代的主战场。目前我国正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车载以太网凭借大带宽、低延时、低电磁干扰、低成本等优势,已在逐步取代传统总线技术,成为下一代车载网络架构,根据中汽中心预测数据,2025年车载以太网PHY芯片出货量有望10倍于2021年,达2.9亿颗。

中汽中心同时预测,包括汽车市场在内,2022年-2025年,全球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市场规模预计保持2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至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

力争成为国产替代先锋

以太网芯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背后,行业升级换代以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打破原有市场竞争格局提供了新契机,部分本土企业凭借领先的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在此背景下,成立于2017年的裕太微以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作为市场切入点,逐步向上层网络处理产品拓展,目标瞄准OSI七层架构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目前,裕太微已建立模拟设计部、算法设计部、数字后端部、数字设计部、硬件设计部、方案测试部等研发部门,各团队之间已形成一套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研发流程体系,凭借优异的研发实力,裕太微推出了百兆、千兆、2.5G等传输速率以及不同端口数量的产品组合,覆盖商规级、工规级、车规级等不同性能等级,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裕太微产品基本实现对国际大厂同类产品的替代。

相比国际企业,裕太微立足中国大陆,更为贴近、了解本土市场,能够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以本地化的支持和服务来吸引客户和提高客户粘性,稳步占据供应链的关键位置。

裕太微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已进入数通、安防、消费、电信、工业、车载等多个领域的上千家客户供应链体系,广泛应用于盖路由器、中继器、LED 显示屏、智能电视、无线终端、光伏、充电桩、快递柜、机顶盒、网络打印机、摄像头、矿业、电力系统、数据中心、工业控制、船舶、交换机、服务器、工业互联网、工业自动化、智能仪表、辅助驾驶、毫米波雷达、智能中控、激光雷达等多个应用场景。

伴随市场持续开拓,裕太微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出货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2022年分别为9.81万颗、680.32万颗、8775.22万颗、7670.03万颗。

逆周期加大研发投入夯实“芯”底蕴

2023年,因半导体行业处于整体性下行周期阶段,导致消费电子终端市场整体需求疲软,不过在商规级需求带动下,裕太微年度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出货量同比基本持平至7641.19万颗,只是因应大环境调降产品售价导致业绩同比下滑32.13%至2.74亿元。

不过裕太微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目前公司产品与营销团队已有明确的带头人和完整的组织架构,各项经营业务稳步推进中,公司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为此,在行业周期性整体下行背景下,裕太微逆周期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于2023年研发费用达2.22亿元,占营业收入81.07%,在2022年同比大增104.08%的基础上,年度再同比增长63.97%;同时研发人员也从2022年的133人暴增至2023年的234人,并组建了由多名通信芯片行业资深人员组成的技术专家团队,构成公司研发的中坚力量。

裕太微同时建立了完整的质量团队和质量流程管理体系,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SGS ISO 26262:2018汽车电子功能安全标准体系认证,并获得体系最高等级ASIL D等级,这标志着裕太微在满足功能安全流程的质量能力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旗下产品截止目前有反馈统计数据的客户生产批次失效率为0。

高研发投入下,裕太微进一步夯实了技术实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已获授予的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41项,并结合其他非专利技术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构成了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

伴随研发体系及产品线结构框架成型,裕太微已构建起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网关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七条产品线,其中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和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均已实现规模量产。

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也加速显现出来,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2.5G 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五口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千兆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和车载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陆续导入市场,其中,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营收已达千万级,加速裕太微于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09亿元,环比增长92.95%。

更为重要的是,2.5G系列网通新产品、24口及以下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5G/10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车载网关芯片也在快速推进中,部分产品最快将于2024年底进入收获期,10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也将于2025年推出量产样片,届时,裕太微的核心竞争力将再上一层楼。

市场方面,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多个行业陆续触底反弹,下游客户补货需求激增,进入2024年后,市场复苏加速,裕太微预计包括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在内的产品,年内都将会加速放量出货。

除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也将成为裕太微未来另一营收增长极,目前,新加坡发展中心已完成早期团队建设;经过2023年拓展,裕太微已进入多国供应链,裕太微分析认为,预计2024年公司的海外市场将迎来更大的营收突破。

从裕太微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看,裕太微已重新进入业绩上升通道,该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253.15万元,同比增长35.81%。据披露,今年Q1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下游市场加速回暖反弹,以及2023年新产品加速放量,带动Q1产品销量同比大增41.01%、环比大增28.6%,从而带动产品销售额同比增加80.08%,环比也有6.18%的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回升背后,裕太微仍在继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2024年Q1再投入6477.9万元,同比增长71.08%,占营收比重更是提升至89.31%,同比增加18.41个百分点。对于持续的高研发投入,裕太微表示,公司着眼长远发展,对既定的产品路线图以及行业未来的长足发展仍然充满信心。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概念股#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