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SMIC去年营收63.2亿美元 符合指引;小米造车弹射起步!和SU7交个朋友;芯擎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来源:爱集微 #中芯国际# #小米#
9321

1.中芯国际:2023年营收63.2亿美元,基本符合年初指引

2.小米造车弹射起步!21万5千9,和SU7交个朋友

3.北京新增3500P算力供给人工智能大模型

4.芯擎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5.南亚新材IC载板材料智能工厂暨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奠基

6.芯原低功耗蓝牙整体IP解决方案已通过LE Audio全部功能认证

7.裕太微电子成为小米生态链优秀供应商

8.纳美达完成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专注纳米银线材料赛道


1.中芯国际:2023年营收63.2亿美元,基本符合年初指引

3月28日,中国大陆晶圆代工龙头厂中芯国际发布2023年年度财报。中芯国际2023年总营收为63.2亿美元,调整波动幅度好于行业平均水平,毛利率为19.3%,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5%,基本符合年初指引。

年报解读

中芯国际2023年按产品应用划分的收入占比分别为:智能手机27%、电脑与平板27%、消费电子25%、互联与可穿戴12%、工业与汽车9%。纵观各地区的营收贡献占比,来自中国区的营收达到80%;美国区的营收占比为16%,欧亚区占比为4%。而按尺寸分类,12吋营收占比增长至74%,8吋占比为26%。



2023年中芯国际总产量为607.4万片约当8吋晶圆,月产能增加至80.6万片约当8吋晶圆。而销售晶圆的数量为586.7万片约当8吋晶圆,平均售价为988美元。库存量为72.4万片约当8吋晶圆,较去年增长40.1%,主要原因是生产备货。

中芯国际2023年研发投入为7.073亿美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为11.2%。研发人员由2022年的2326名略增至2362名,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6.7万美元。2023年,公司28纳米超低功耗平台项目、40纳米嵌入式存储工艺汽车平台项目、4X纳米NOR Flash工艺平台项目、55纳米高压显示驱动汽车工艺平台项目等项目已完成研发,进入小批量试产。



截至2023年底,中芯国际已累计申请专利19,537件,累计授权13,544件,申请和授权专利的数量均在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领先。

持续推进产能建设计划,实现平稳温和成长

中芯国际在年报中指出,2023年,受全球经济疲软、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半导体行业周期下行。2023年下半年,终端市场的需求呈一定复苏迹象,但整体供应链库存处于高位,终端产品销售状况处于调整阶段,库存消化仍为2023年半导体行业主旋律。中长期看,全球半导体行业兼具周期性和成长性,短期的供需失衡不会影响行业的中长期向好。伴随着家居、教育、科研、商业、工业、交通、医疗等各领域应用设备智能化需求的上升趋势,市场活力逐渐恢复,终端市场规模获得持续改善,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望逐级回暖。晶圆代工作为产业链前端的关键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恢复,实现持续稳健的中长期成长。

展望2024年,中芯国际表示,公司仍然面临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同业竞争和老产品库存的挑战。预计公司表现中规中矩,随半导体产业链一起摆脱低迷,在客户库存逐步好转和手机与互联需求持续回升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平稳温和的成长。但从整个市场来看,需求复苏的强度尚不足以支撑半导体全面强劲反弹。

在外部环境无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芯国际给出2024年指引:销售收入增幅不低于可比同业的平均值,同比中个位数增长。公司计划在2024年继续推进近几年来已宣布的12吋工厂和产能建设计划,预计资本开支与上一年相比大致持平。在持续高投入的过程中,中芯国际表示毛利率会承受很高的折旧压力,但公司会始终以持续盈利为目标,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做强做优做大中芯国际,代表行业参与国际竞争

中芯国际在致股东信中表示,2023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行业的深刻变革,中芯国际上下团结一心,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技术研发、生产运营到销售供应链等各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过去的一年,中芯国际加快拓展战略合作,积极承担和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新的一年,中芯国际将继续坚定践行“做强做优做大,代表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初心使命,聚焦“稳住产能、控制成本、技术领先、客户至上”四个关键抓手,打造技术领先、制造能力、成本最优的核心竞争力。

2.小米造车弹射起步!21万5千9,和SU7交个朋友

集微网报道 3月28日,备受关注的小米旗下首款高性能轿跑车型小米SU7正式发布。

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这是一场胜利的大会。

小米的确会玩,发布会提前10分钟就开始逐一介绍近200家参会媒体,没错,逐一。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小鹏汽车何小鹏、理想汽车李想,蔚来汽车李斌等到场助阵,长安、比亚迪等此前致敬过的车企纷纷发来贺电,中国车企发布会从未有过的排面!

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预热,除了价格,小米首款汽车几乎没有悬念。发布会上,21.59万的起售价以及一大堆“免费送”的权益,让小米SU7有望成为今年的爆款车型。小米SU7今日官宣上市后4分钟大定破万,7分钟大定破2万,27分钟大定破5万!网友惊呼“这是以卖手机的速度在卖车!”

2021年3月30日官宣造车后,小米信守三年之约的承诺,如期推出小米SU7。形容自己“过去三年每一天都战战兢兢”的雷军,交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答卷。

除了电机、电池、大压铸等五大核心技术,全系700公里长续航等众多亮点外,小米SU7中所透露出的用户体验注重的设计细节和智能化程度拉满。包括外观配色,轮毂选型,内饰储物空间,玻璃防晒,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生态。集14年来在智能终端以及生态领域的经营和制造积累,小米SU7对用户的使用感受拿捏的极其到位。看得台下一众车企大佬也频频点头。

造车被雷军视为“人生最后一战”,SU7则是开篇之作,在零百加速2.78秒瞬时提供的0.95g加速度之下,小米汽车弹射起步。

21万5千9,和苏七交个朋友

今天的发布会之前,下到9万9,上到30万,小米的价格几乎被网友猜了个遍。此前,雷军一直强调小米SU7“不便宜”,“50万以内没有对手”,更像是雷军和小米的用户预期管理的常规操作。

驾驶机械素质媲美保时捷,智能化媲美特斯拉,同时还有领先的科技和丰富的生态,注定了小米SU7绝对不会是数万元的产品。

19万9更符合网友和米粉的猜测,结合了多年来小米建立的高性价比的品牌认知,小米首款手机发布的价格和雷军的幸运数字(1999)。在这个价位,小米SU7的配置和性能几乎没有对手,大概率将成为2024年的爆款车型。而20万左右其实对于粉丝和消费者而言,都是一个容易能够接受的区间。

但行业人士在参考目前行业竞品以及小米SU7释放出的技术、配置用料上给出的判断是,标准版和顶配版的价格落在在25-30万之间。

今日公布的价格,也基本上符合外界此前的预期。

小米SU7分为三个版本,标准版定价21.59万;小米SU7 Pro 版价格24.59万;小米SU7 Max定价29.99万。同时为率先预定的用户送上冰箱、沙发等3-4万优惠的诸多福利。

雷军表示,小米SU7的定位是高性能C级生态科技轿车,从产品定义之初,既要高性能,又要生态科技,还要智能空间体验。只有杰出的轿车,才有机会把三者都做出极致表现。

而兼顾驾驶体验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小米汽车的首款产品选择轿车车型。汽车研发普遍是“高车容易低车难”,通过高性能轿车,展示小米在自研造车方面的能力。此外,参考一般车企的普遍做法,是先推出高端车型后向中低端拓展,这样在后续车型的推进上相对容易。

雷军表示,4月底标准版、Max版启动交付,5月底Pro版启动交付。一些知名机构的分析师预期小米SU7在12个月出货为3-5万辆。

高级质(智)感 细节拉满

雷军此前曾表示,小米SU7投入100亿元研发费用,3400名工程师。而一般车企做一辆车,大概只有三四百人,10-20亿的研发经费,体现出小米SU7真金白银的投入。

作为极度重视用户体验的小米而言,小米SU7发布会上呈现出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细节的重视。

从驾驶体验上的2.78秒零百加速,模拟声浪,自定义驾驶模式;到外观上的配色,轮毂选型,内饰储物空间,玻璃防晒;从全系标配起步700公里续航,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小米SU7要为用户提供高级的驾驶“质感”和高度智能的使用“智感”。

比如,作为电动车最关键的体验之一,电车最贵的“配置”续航来说,小米SU7在立项之时就定下了全系长续航的目标。小米SU7 标准版起步就是700公里!同为19英寸轮毂的情况下,小米SU 标准版续航直接超越 Model 3长续航版本。小米SU7 Max更是达到800公里,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实现2秒级加速和800公里续航的电车。

为了实现长续航,小米采用了包括风阻造型、汽车轻量化、全系全域碳化硅高压平台、热管理、轮毂轮胎等多个细节设计方案,体现出小米的硬核技术。

在充电方面,小米SU7高配版采用真800V充电平台,15分钟补能510公里,标准版采用486V充电平台,15分钟充350公里。

在第三方充电方面,小米通过测试148家充电品牌,解决超过500个行业充电故障。120kw的国标装,小米SU7充电功率都要快过model3,机构评测三方充电桩兼容性达到99%以上。公用桩兼容性最好,不挑桩。同时小米表示,正在自建600kw液冷超充方案的小米超级充电站。

为了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据雷军介绍,小米SU7在发布前,在300个城市展开全面测试,共计540万公里,投入养车总数576辆,规模最大。

除了好看好开之外,小米认为智能化的用户体验是小米SU7或者说是小米汽车所希望带给用户的最大的差异化体验。

雷军说,未来电车的决胜点就是智能化,而智能恰巧是小米强项,小米14年在手机积累的各项技术赋能到车上,使小米汽车具有巨大优势。

在智能驾驶方面,SU7采用全视觉以及视觉+激光雷达两套方案。高低配技术同源,都用到11V高清摄像头,NVIDIA平台和全栈自研算法。此外,小米SU7全系标配智能辅助驾驶,包括全国都能开的高速领航、一键代客泊车和智能泊车辅助等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其中极窄车位停车是目前唯一一个采用感知决策大模型技术的泊车方案。

据雷军介绍,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大,目前研发团队已超过1000人,预计年底突破1500人。配置专用的测试车,智驾路面测试里程累计超过了1000万公里。

智能座舱方面,小米SU7采用五块屏,包括16.1寸的3K中控屏,以及目前性能最强的骁龙8295座舱芯片,AI算力高达30TOPS。能够带来流畅的系统操作感受,通过手势、语音操控等,实现各种屏幕之间的联动,并与小米智能生态形成无缝链接,带来极为丰富的互动体验。

同时,小米SU7也将大模型引入全车感知系统,同小爱同学相结合,在驾驶中提供语音助手,让驾驶更有乐趣。

雷军说,小米希望通过SU7能够做好用户体验和口碑,成为口碑最好的纯电轿车,希望能够成为国内纯电豪华轿车的前三。

三大挑战:订单、交付与对手

行业看来,小米具有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快速迭代、响应灵活,线上线下融合的特质,多年来在手机、IoT等智能硬件研发和运营的基础,强大的生态系统优势,此外,作为新能源行业入局者的后发优势。

雷军也表示,从当年互联网跨界造手机,到从手机跨界造车,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因为小米已经拥有了14年大规模的制造经验,比当年新势力造车容易很多,也已经有了非常强的智能科技和智能生态的积累,也比当年一穷二白早手机容易得多。

但汽车市场同智能终端相比,也非常复杂,在体量、玩法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投入大、周期长,行业又极度内卷。SU7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产品,仍有一个试错、学习和迭代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当下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来自于几个方面。

首先,尽管此前雷军表示小米SU7“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单能否保证及时交付考验小米的产能爬坡速度。如今的消费者,很难接受所谓的“饥饿营销”等手机行业传统套路,小米需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尽快提升工厂产能,确保发布后尽早交付,这将是销售初期影响口碑的关键。

目前,小米首批29城交付、销售门店和服务网点已陆续开业。小米正在确定第二批城市选址。据了解,小米汽车的销售模式采取的是“直营+加盟”方式。

小米汽车自建自营的交付中心,功能以交付为主,覆盖“销售、售后服务”业务,小米销售服务商主要承接传统4S店(整车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中的两个“S”,即销售和售后业务,而零配件和信息反馈业务仍由小米汽车负责。

其次,小米SU7所宣传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最终的定价,能否转化让用户认可和买单的产品力。发布之前的市场热度和最终的买家订单毕竟是两码事。这有待于发布后的用户进一步反馈和市场数据来验证。

如果市场认可度和交付能力这两记“当头炮”打响,小米汽车未来的发展之路将更为平顺。

第三,在苹果宣布停止汽车研发项目,奔驰宣布延后电动车发展目标后,新能源行业愈发成为国内企业内卷的战场。在小米SU7的价格段,先入局的国内新能源造车势力已经纷纷布局,价格战早已打响。

今年以来,众多新能源车企陆续下调了旗下主流新能源车型的售价,降价多集中在10-20万元区间,在竞争激烈的国内新能源市场,后发而入的小米汽车,尽管雷军称“做好了充分的各方面的准备”,但在众多竞争对手的反扑之下,仍存在诸多变数。

一场15-20年的马拉松

小米SU7的发布,无论是对于雷军、小米还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意义非常。

雷军说,小米SU7是“心血之作”,是“押上人生全部声誉”的奋斗目标,是人生最后一战的开篇。因此,开篇之战,不容有失。“雷字带电,军字带车”,雷布斯命运的轮盘再次开始转动。

对于小米而言,汽车业务让其实现了从手机、AIoT到汽车的跨越,为其品牌注入最为重要和丰富的内容。同时也是迄今全球唯一的、完整闭环的“人车家全生态”,同时也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人车家生态圈。随着过去几年小米手机持续向高端挺进,手机销量已坐稳全球前三,汽车业务的推出,将成为手机后,进一步拉升其高端品牌认知的重要推手。

根据小米方面曾预计,首批购买小米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将与现有智能手机用户存在高度重合。与2010年小米手机从0到1不同,小米的成长阶段和面临的用户期待非常不同。如今,性价比不再是小米唯一的标签。14年来小米积累的智能终端运营以及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的积累,将通过小米汽车集于一身。这是用户对小米、对新能源车真正的期待,SU7如果能够成功,将极大提高现有用户对小米品牌的忠诚度以及品牌影响力。

随着小米的入局,新势力造车的大门正在缓缓关闭。这些年来,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而言,新势力的涌入,虽然对传统车企造成很大冲击,但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玩法。在引领技术创新、了解消费需求、重视用户体验、设计细节等方面,具有互联网基因,以及在消费电子深耕多年的小米,将会在中国汽车行业开启全新的实践和探索,也将加速全球汽车智能化的进程。

自研造车路,注定非坦途,小米汽车的目标,就是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就像雷军说的,“这是一场马拉松,比的是耐力和后劲。”如今,百公里加速2.78秒的小米具备了弹射起步的能力,未来能否行稳致远,更考验持久的续航。

3.北京新增3500P算力供给人工智能大模型

集微网消息,3月26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在北京市海淀区揭牌,先行区扩展至海淀。

仪式上,3500P新增算力部署就位,将为大模型企业提供算力、数据一体化服务,强化人工智能关键要素供给。

据悉,今年北京计划新增公共智能算力8000P,为渴望算力的人工智能企业送去“及时雨”。目前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京能上庄节点2000P高性能算力已就位,率先达到3500P算力供给,年内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容,规划打造万P算力,形成大规模算力集群。

2023年11月,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以通州区台湖区域为核心的68平方公里范围作为承载地,主动探索创新监管方式,打造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和数据要素集聚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4.芯擎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集微网消息,3月28日,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芯擎科技”)宣布顺利完成数亿元的B轮融资,由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二期基金领投,基石资本等跟投,融资资金将用于已规模化供货的7纳米车规级芯片“龍鹰一号”的进一步量产和供货、基于“龍鹰一号”的高端智能座舱及舱行泊一体方案的市场推广,以及全场景高阶智驾新品AD1000的测试验证和市场导入。

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在武汉、北京、上海、深圳、沈阳和重庆设有研发和销售分支机构,专注于汽车电子芯片领域。芯擎科技官方消息显示,本轮融资之后,芯擎科技将在高性能车规级芯片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从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的完整产品布局,有力地支持舱驾一体技术架构演进和汽车智能化发展。同时,芯擎科技将与生态伙伴携手,共同构建抗冲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稳定的汽车芯片供应链体系,助力车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持续为消费者带来智慧升级的出行体验。

5.南亚新材IC载板材料智能工厂暨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奠基

集微网消息,3月27日,南亚新材在上海本部基地举行IC载板材料智能工厂暨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奠基仪式。

高阶智能制造和先进技术研发一直是南亚新材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南亚新材董事长包秀银表示,“今天的奠基仪式标志着南亚新材在推进智能制造和研发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是企业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9月12日,2023上海百强企业新闻发布会举行,南亚新材荣获上海民营企业100强、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上海新兴产业企业100强四项荣誉。

6.芯原低功耗蓝牙整体IP解决方案已通过LE Audio全部功能认证

2024年3月28日,中国上海——芯原股份(芯原,股票代码:688521.SH)今日宣布其低功耗蓝牙整体IP解决方案已全面支持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IG)发布的LE Audio规范,其中包括通过了LE Audio协议栈和LC3编解码器的认证。该方案适用于手机、包括真无线立体声(TWS)耳机在内的蓝牙耳机、音箱及其他广泛的音频应用场景。认证详情可在蓝牙技术联盟的官方网站上搜索该解决方案的合格设计ID号(206187)获取。

LE Audio是蓝牙技术联盟基于蓝牙5.2及以上版本规范推出的新一代蓝牙音频技术标准,旨在提供更高质量的音频体验。芯原的低功耗蓝牙整体IP解决方案包含射频IP、基带IP和软件协议栈,已通过蓝牙5.3认证。该方案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BLE),具有更低的功耗,并采用同步通道(Isochronous Channels)传输技术实现更小的音频传输延迟和更优的信号质量。此外,该方案还支持Auracast™广播音频和多重串流音频(Multi-Stream Audio)等LE Audio的创新蓝牙功能。

芯原低功耗蓝牙整体IP解决方案集成了芯原自主研发的LC3编解码器,可实现实时、低功耗且低失真的音频处理,并支持16位、32位定点处理和32位浮点处理等多种计算精度,以及所有的LE Audio的音频规格配置,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该LC3编解码器针对芯原的ZSP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Arm Cortex-M和RISC-V等主流处理器进行了深度优化,占用极小的内存和CPU资源,可轻松移植到其他MCU和DSP。它可以单独进行授权,为客户提供灵活的集成选项;与芯原BLE控制器及协议栈集成后,还可为客户提供完整的LE Audio软硬件解决方案,极大地简化了高性能音频产品的开发流程。

“凭借多年在蓝牙技术领域的不断耕耘,我们基于自有的IP和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平台,设计出了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的硬件参考设计和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此次获得LE Audio全部功能认证将进一步赋能我们的客户,使其能够以更低的功耗和成本来更高效地开发下一代音频产品,加快产品上市进程。”芯原高级副总裁、定制芯片平台事业部总经理汪志伟表示,“未来,芯原将大力拓展LE Audio新应用场景,为客户带来更丰富的解决方案,我们也期待看到客户利用芯原的方案推出更多创新的LE Audio产品,共同推动蓝牙音频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关于芯原

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芯原股份,688521.SH)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在芯原独有的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Silicon Platform as a Service, SiPaaS)经营模式下,通过基于公司自主半导体IP搭建的技术平台,芯原可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从定义到测试封装完成的半导体产品,为包含芯片设计公司、半导体垂直整合制造商(IDM)、系统厂商、大型互联网公司和云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各种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的半导体产品替代解决方案。我们的业务范围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周边、工业、数据处理、物联网等行业应用领域。

芯原拥有多种芯片定制解决方案,包括高清视频、高清音频及语音、车载娱乐系统处理器、视频监控、物联网连接、智慧可穿戴、高端应用处理器、视频转码加速、智能像素处理等;此外,芯原还拥有6类自主可控的处理器IP,分别为图形处理器IP、神经网络处理器IP、视频处理器IP、数字信号处理器IP、图像信号处理器IP和显示处理器IP,以及1,500多个数模混合IP和射频IP。

芯原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中国和美国设有7个设计研发中心,全球共有11个销售和客户支持办事处,目前员工已超过1,800人。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verisilicon.com

媒体联络:press@verisilicon.com

7.裕太微电子成为小米生态链优秀供应商

2024年1月19日,芯片制造领域的创新先驱——裕太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太微电子”),受邀参加小米集团于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23小米全球核心供应商大会”。在此次大会当中,裕太微电子成功获得了“生态链优秀供应商”荣誉称号,得到了业界巨擘的认可与尊重。

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小米集团凭借着自身的供应链优势,以及创新技术,成功打造出了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平台,推出了一系列备受市场欢迎的优质产品。作为小米集团的供应商之一,裕太微电子也展现出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将旗下Switch及2.5G Phy芯片融入至小米路由器产品当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其使用性能。两者之间的通力合作,让当前激烈竞争的路由器消费市场,成功再添一员大将。



据了解,裕太微电子是大陆地区唯一能大规模提供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企业。裕太微的2.5G Phy芯片产品,支持2.5GBASE-T等多种协议,采用高速DSP技术和模拟前端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与高效,具备多项物理层功能如极性检测与校正、自适应均衡等,可以显著提升传输的可靠性。

如今,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以及技术的持续进步,我国对国产芯片的需求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之下,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成功崛起,借着这一股“市场东风”,逐步进入到各行业、各领域之中。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主要适用于FTTX、Wi-Fi6、Wi-Fi7路由器以及光猫等设备。

裕太微电子坚持科技创新,结合市场发展需求,成功自研出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如今,裕太微电子成功获得了“生态链优秀供应商”的荣誉称号,在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向外界也展示出了一个新的信号: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继续提升产能力量,为更多行业巨擘提供创新产品!

8.纳美达完成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专注纳米银线材料赛道

集微网消息,近日,纳美达完成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银鞍资本领投,美丽境界资本、为溪创投和聚铖创投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生产线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

据悉,纳美达是一家专注于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材料和器件的企业,所研发的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具有导电率高、可弯折性好、透光性佳、尺寸适应范围广、耐候性好、成本低和制程简便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触摸屏、智能窗、电子标签等领域。纳美达光电拥有多项核心发明专利,已经建立了从墨水、薄膜到器件的全产业链布局,可以批量提供高品质的纳米银线薄膜、触摸屏组件、触显一体机等产品。

苏州工业园区发布消息显示,江苏纳美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由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多位博士联合创立,主要从事纳米光电材料和器件研发。2020年获得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计划的支持,成功在苏州设立总部,在中小尺寸纳米银线触屏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纳美达突破纳米银线黄光制程的瓶颈,建成全球第一条纳米银线黄光量产线。黄光制程可以大幅改善纳米银线触屏表面散射发白、蚀刻痕重等外观问题,使其可与ITO触控屏幕、In-cell触控屏幕媲美。此外,纳美达还开发了卷对卷的黄光制程,使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可制造超窄边框产品。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中芯国际# #小米#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